
“非遺”保護需立法 傳承也是難題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6-12-08 12:08:00 瀏覽:3750

中新網6月12日電 12日是中國的第五個“文化遺產日”。今年文化遺產日活動的主題是“文化遺產 在我身邊”。綜合各方報道,“非遺”保護與立法等問題,備受關注。
文化部: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日前表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由以往單項的選擇性的項目保護,逐步走向全國整體性、系統性的全面保護階段。
王文章指出,目前中國已逐步形成了符合本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工作。初步查明,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共87萬項。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中央和省級財政已累計投入17.89億元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確保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目前,中國已有22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3個項目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成為世界上入選代表作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王文章同時也指出,雖然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首先,共性的問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主要依賴口傳心授方式加以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這是國際性的問題。第二,就中國自身面臨的問題而言,主要是一些地方仍然缺乏科學保護意識,重申報、重開發、輕保護、輕管理,保護措施不落實,甚至出現超負荷利用和破壞性開發,背離了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王文章強調,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非常緊迫的歷史使命。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在今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國家將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放在首要位置。
一部電影引發的公案 “張藝謀成被告”凸顯法律真空
“《千里走單騎》影片本身以及影片發布會都不曾表明‘云南面具戲’的真實身份,也沒有在后期放映和發行階段提及‘安順地戲’,其錯誤地詮釋了地方民俗文化,不僅嚴重傷害了安順人民的情感,而且也侵犯了‘安順地戲’作為民間文藝作品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明名稱的權利,即署名權。”
張藝謀也許不會想到,自己編劇和導演的這部以“云南面具戲”為線索的電影,竟然會將其帶入一場頗具示范效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署名權之爭。由于影片中所謂的“云南面具戲”實際上是貴州的“安順地戲”,可影片中卻未提及此事,引發了貴州省安順市文化局狀告影片出品人、制片人以及導演張藝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第一案”。
據了解,中國著作權法第六條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2006年,文化部出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基本上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了明確,但是對于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主體、權利的內涵和外延以及保護的具體方式等,都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對于此案,多位專家學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據《北京晚報》報道,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副會長劉春田認為,對待這個案子要慎重。民間文學藝術是一種民間生活方式的體現,是非物質文化,需要特殊的載體去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用《著作權法》很難去解釋。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知識產權法研究會副會長李順德認為,安順地戲是一種文學藝術,可以理解為非物質遺產,文化部有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的部門規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應該被尊重。在文學藝術作品創作中,應該在尊重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對它進行開發利用,如果通過使用得到利益,應當在利益上有所分享。
李順德說,這個案子啟示我們,今后在開發利用文學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問題,該標識清楚的就應該標識清楚。他呼吁,對民間藝術及民間藝術作品,應當加大立法保護。
“安順地戲”的遭遇并非個案。
據《解放日報》報道,近年來,發源于傳統民間藝術的金山農民畫卻遇到不少困難和困惑,甚至一度身價大跌。原因很簡單:盜版泛濫,贗品充斥。
“這些行為,到底算不算侵權呢?”金山農民畫家們對此很困惑。對專家們來說,更大的困惑是,如何界定金山農民畫?
實際上,金山農民畫面臨的法律問題,已成為中國“非遺”保護中一個共同的難題。
被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的中國剪紙,是深受百姓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但近年來,屢屢出現的民間藝術家優秀剪紙作品未經許可被“翻版”的現象,損害了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對此,上海剪紙學會秘書長、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守白氣憤之余又頗感無奈。 上一頁1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