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新區大力提升企業和城市競爭力新區
來源:尚標知識產權 發布時間:2016-12-28 08:36:00 瀏覽:2181
原標題:光明新區大力提升企業和城市競爭力

光明新區系列政策亮點集萃
9月12日下午,光明新區舉行扶持產業發展系列政策新聞發布會。在質量引領、創新驅動、人才保障、提升城市和企業發展競爭力等方面重點發力,集中推出4項政策,分別是《光明新區關于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措施的實施意見》《光明新區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及配套實施細則(修訂稿)》《光明新區質量獎管理辦法(修訂稿)》以及《光明新區“鴻鵠計劃”系列實施方案》。
光明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鄺兵表示,此次集中出臺扶持產業發展系列政策,是新區在新的發展時期推出的重要舉措,也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體現。希望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大力提升企業和城市發展競爭力,將光明新區打造成為優質產業集聚、優秀人才薈萃的高地。
質量引領
新區城市發展優勢日益凸顯
光明新區成立于2007年8月,自成立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綠色新城戰略目標,堅持質量引領、創新驅動、人才保障,不斷提升新區企業和城市的發展競爭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目前,光明新區正處于大發展、大建設的關鍵時期,發展優勢日益凸顯。多項數據顯示光明新區發展質量不斷優化。華星光電等大項目加快建設,目前注冊地在新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38家,擁有市級以上工程或技術中心40個,新區留學人員創業園目前在孵項目32個。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高端人才不斷匯集,擁有中央“千人計劃”人才7人,成為新區提高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與此同時,新區城市功能日趨完善。中山大學第七附屬醫院明年開業,將建成國家級醫療保健中心,市中醫院光明院區也落戶光明,“十三五”期間,新區病床數將破萬。新區首個五星級酒店已經封頂、新城綜合體已經開工建設,文化藝術中心以及被稱為“深圳西湖”的公明水庫風景區、天安云谷、“光明小鎮”等項目正在穩步推進。
近年來,光明新區交通優勢逐步呈現。南光、龍大高速已經取消收費,地鐵6號線及其延長線已經開工建設,13號線預計明年開工,贛深高鐵在新區建設,新區在未來幾年將擁有三條地鐵、兩條高鐵。
此外,光明新區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水域等資源,正按照城市管理治理年的要求,開展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全面提升新區城市人居環境;同時大力開展治水提質行動,打造茅洲河一河兩岸景觀帶,努力將光明新區打造成為更加宜居宜業的綠色生態新城。
創新驅動
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光明新區經濟社會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新區主政者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基礎薄弱,新區在高速發展過程中仍存在高科技企業比重低、優強企業梯隊不健全、高端人才缺乏、城市功能不健全等問題,制約了經濟發展的后勁。
為此,光明新區抓住全市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重大機遇,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在質量引領、創新驅動、人才保障、提升城市和企業發展競爭力等方面重點發力,于近期集中推出了4項政策,為光明新區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綠色新城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戰略引領。
其中,《光明新區關于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科技創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措施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從聚增量、促轉型、補短板三個方面入手,“真金白銀”、真招實措,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支持企業提升質量品牌保護知識產權,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提升企業競爭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實施意見》包括6部分24條具體實施意見,其中,加大了對創新主體、創新載體和創新項目的扶持力度。一是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研發項目設定了一些獎項,給予最高80萬元資助。二是支持創新載體建設。新區在全市率先出臺《促進眾創空間建設發展創客活動資助實施細則》,對眾創空間創辦單位給予最高100萬元補貼。三是吸引創新成果落地。對于在新區孵化完成的企業將成果在新區實現產業化的、年銷售收入達到2000萬元以上的項目,給予最高100萬元資助;支持國內外知名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在新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給予最高50萬元資助。
為確保《實施意見》扎實推進、落地見效,新區以“拓寬扶持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工作效率”為原則,對原《光明新區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及配套實施細則》等進行梳理整合,制定了針對不同類型的創新主體及其不同發展階段的《“1+18”系列文件》。
據悉,為實實在在利用好系列政策,扶持轄區企業發展,新區每年將新增約1.3億元的資金支持,用于直接扶持企業的新區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總盤子規模達2億元以上,較2015年翻了一番。仔細研讀新修訂的《“1+18”系列文件》可以發現,新區大幅提高了單項扶持金額上限,在一些具體項目上也提高了標準,這其中包括,對新區新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一次性給予最高30萬元獎勵。對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包括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一次性資助最高200萬元,對在其他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一次性資助最高150萬元,對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掛牌的企業一次性資助最高100萬元。對新入選或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配套獎勵3000萬元、對新入選或新引進“中國500強”企業配套獎勵1000萬元,對新入選或新引進的深圳市工業百強企業獎勵200萬元。對建成區級以上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最高給予300萬元資助。
同時,新推出的《光明新區質量獎管理辦法(修訂稿)》進一步加大了獎勵和激勵的力度,相較于原辦法主要有五大新變化。一是新增項目獎和個人獎;二是申報條件適度放寬;三是評審程序適當簡化;四是評審標準更符合企業實際;五是強化激勵效應,獎勵總體額度較去年增加將近1倍。獎勵總體額度從舊版的250萬元/屆提升到現在的480萬元/屆,其中大獎從50萬元/家提升到100萬元/家;提名獎從20萬元/家提升到50萬元/家。
雙重保障
為人才送上“真金白銀”與發展空間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光明新區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在市促進人才優先發展政策的基礎上,制定了《光明新區“鴻鵠計劃”系列實施方案》,構建了較為完備的新區引才保障體系,確保各項人才措施可操作、能落地,為新區各項事業發展招才引智提供智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其他區域人才政策,光明新區“鴻鵠計劃”增設了空間獎勵項目,不僅為人才送上“真金白銀”,還獎勵用于生產研發辦公的發展空間。具體來說,就是每年除給予“鴻鵠人才”3~20萬的資金獎勵外,還給予生產研發場所租金補貼。這其中包括三個層次,一是對于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等深圳市杰出人才領銜創辦的單位,提供面積最高達3000平方米的生產研發場所租金補貼。租金補貼每年最高可達120萬元,補貼年限為前3個財政年度。二是對于國家級領軍人才、中央“千人計劃”人才領銜的團隊,提供面積最高達2000平方米的生產研發場所租金補貼。三是對于市“孔雀計劃”人才,根據不同人才級別,提供面積最高達2000平方米的生產研發場所租金補貼。后面兩個層次的租金補貼每年最高可達80萬元,補貼年限為前3個財政年度。
同時,為了讓人才來了光明之后能夠安居安心,在住房和落戶問題上,光明新區將從三個方面提供保障:一是提供專門人才住房。從新區在建和已建成的保障房中預留部分房源作為人才住房,分層次、分類別逐步解決人才安居問題。同時,對于新區認定的高層次領軍人才,可按照規定程序,向新區住房保障部門申請免租金住房,面積不超過140平方米。二是專項住房補貼。對于經新區人力資源部門接收的應屆畢業生、積分入戶引進的在職人才或歸國留學人員,符合一定的學歷、年齡等條件,可依條件申請新引進人才租房補貼。三是專戶戶籍服務。新區的“人才人事服務中心”設立了“人才專戶”,為暫時找不到落戶地址的人才提供戶籍掛靠服務,讓人才能實現“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