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關于知識產權的戰爭:無效和有效專利的使用規則【2015知產資訊】
來源:解放日報 發布時間:2015-02-02 08:12:00 瀏覽:2252
尚標導讀:全球每年誕生的專利85%沒有申請專利,而國內專利中,失效專利量接近專利總量的半壁江山。根據知識產權游戲規則,無效專利和失效專利可免費使用。
謀篇布局先探虛實
前不久,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曾接受一個專利咨詢委托,一家國外藥企輾轉通過律師前來咨詢,最近幾年國內在生物醫藥方面的專利情況,包括專利申請量、申請內容、申請單位等等,專利商標事務所組織有關專家廣泛查詢,最后提供了一份詳細報告。
“從委托咨詢內容看,這家藥企當時尚未進入市場,但未來三五年內可能會進駐。”陳申軍介紹,在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經常都會接到這樣的專利咨詢。這種情報戰宏觀可以到企業戰略的謀篇布局,微觀可以到一個產品是否要立項。
“世界上95%的發明創造都可以通過專利文獻查詢到。”謝喜堂介紹,根據統計,利用專利文獻,可以節約40%的研究時間和60%的研究經費。比如藥品研究,國外制藥廠從申請一個藥品專利到正式獲批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在一個藥品專利一開始申請的時候,印度仿制藥廠就開始研究仿制藥品,比我國要等到藥品正式上市以后再研究領先了一大步。
集腋成裘守株待兔
美國高智發明公司是 NPN(Non Practicing Entity,即非專利實施主體)中出現的一種新模式,有些NPN有個不好聽的外號:專利流氓。但高智發明的獨特模式卻讓這家公司成立僅15年,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專利聚合公司之一,擁有幾萬件正在產生效益的專利,60多億美元的投資承諾以及成立至今30多億美元的業務收入。
2008年,高智進入,很快發現一個現狀:專利條塊分割嚴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缺乏緊密結合,專利也是零星零散,不能發揮聚合效應,實驗成果走不出實驗室,產業化轉化困難。高智發明公司的兩種運營模式開始啟動,一種是在專利申請階段開始跟蹤信息,還有一種是在專利的研究階段就投資贊助。高智公司與十幾所在排名靠前的大學,包括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進行合作。合作內容包括預付款、PCT國際專利撰寫、申請和維護費用,利潤共享、知識產權出口、資助研究、項目擴展等多方面。在2010年9月,華東理工大學在學校網站掛出了申報“國際發明聯合創新基金”的新通知,通知表明,華東理工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與高智發明公司就國際專利申請展開合作,并制定了“華理-高智亞洲國際發明合作計劃”,鼓勵相關教師創新發明,對經過審核的老師給予平均資助額度5萬美元的資助。
善用失效無效專利
前幾年,有家中介機構組織了國外100多個專利到國內掛牌交易,不少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科技園區、發明協會、總工程師等行業協會和企業紛紛前去“覓寶”,看中“洋專利”的企業大多出資數十萬元將其買入。
此新聞經媒體報道后,當時的知識產權局有關領導連稱這家中介機構是“外行”,買“洋專利”的企業是“洋盤”,花了冤枉錢。原來,這些外國專利基本上沒有在我國申請,按照知識產權的游戲規則,它們在我國就是無效專利。
專家認為,我國80%以上的企業尚沒有一件專利,創新能力弱,難以自主研發專利,因此我國知識產權戰略應該多元化:高中端戰略是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原始創新、二次創新,不僅爭搶本土專利,還要到國際市場上“跑馬圈地”,與發達國家形成專利交叉。低端戰略則是制定和采取迂回戰術,幫助眾多R&D投入少、創新能力弱的企業積極使用失效專利。這樣做,短期內可讓這些企業跳出跨國集團的專利圈,獲得喘息機會,長期則有利于提升企業實力,尋找到進一步發展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