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增至22件馳名商標
來源:成都日報 發布時間:2015-04-03 02:35:00 瀏覽:2502
尚標導讀:食品產業一直是成都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據統計,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食品飲料產業主營收入已突破千億大關,2014年近1100億元,成為成都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之一。成都市食品生產監管工作牢牢把握“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加快發展”的主基調,按照“控制風險、有效監管、服務發展”的總體思路,突出重點,懲扶相濟,注重創新,守住了安全底線,產品質量穩中有升,食品產業快速增長,品牌競爭力不斷提升。
形成優勢產業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據介紹,成都現有取得生產許可的食品企業2048家、食品添加劑企業35家,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3058張。取證企業數量約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強,取證單元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副省級城市居首。
在食品企業分布上,一、二、三圈層差別較大,一圈層企業約占總數的10%,新都、郫縣、雙流、龍泉、溫江、崇州、新津等二圈層食品企業數約占總數的55%,僅新都區的取證企業數在全省縣一級居首位。
以技術創新為抓手 提升食品產業競爭力
以技術創新為抓手,提升食品產業核心競爭力-只有通過自主創新研發和引進新技術、新產品,才能有效提升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成都通過引導規模以上企業建立和完善研發中心,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及技術,起到輻射和帶動作用。雙流天味、郫縣高福記在這方面已有突破,希望集團已與國家輕工檢驗中心成都站達成聯合建立肉制品檢驗中心的意向,乳制品企業的檢驗能力走在了產業前列。2014年在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試點推行了食品安全授權人制度,不斷提升質量管理水平,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將質量狀況作為品牌評定、質量信用、質量獎勵等激勵措施的重要內容。
創新監管機制 質量安全可查詢可控制可追究
以機制建設為重點,提升監管能力水平-建立和完善了隱患和案件發現、風險預警等機制,暢通和優化了投訴舉報渠道,充分發揮12331、有獎舉報等作用,督促食品生產企業實施食品安全生產監管責任牌明示制度,全面推行企業“開放日”活動,推動形成全社會參與、全員共治的良好氛圍,及時發現隱患。建立了重點品種創新監管機制,扎實推進豆芽產品和豆腐制品市場準入工作;升級肉類蔬菜追溯體系,確保原料來源、產品去向可查可究;探索開展乳制品、白酒及基酒溯源管理,在重點企業試點原輔料采購使用、過程控制、產品檢驗、出廠銷售等“全過程”電子記錄制度和基酒留樣制度,做到質量安全可查詢、可控制、可追究的追溯體系和責任機制。
文章標簽: 馳名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