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表委員面對面:加強電商監管 培育民族品牌
來源:新華日報 發布時間:2016-03-10 01:25:00 瀏覽:2525
“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去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0.8萬億元,同比增約27%。市場火熱,社會關注,但假冒偽劣商品借虛擬平臺泛濫、消費者維權困難等問題不斷出現。”全國政協委員、河海大學副校長陳星鶯撰寫提案,建議加強電商監管,健全網絡誠信體系,更好地培育民族品牌。
“網購是在虛擬空間里完成的行為,電商平臺、購物者、生產源地、公司注冊等不在一個地方造成的信息不對稱,給不法商家留下空子。”她說,有的電商平臺本身也是電商,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第一道監管責任就沒有到位。再加上一些消費者并不排斥“假冒”,助長假冒偽劣產品的“橫行”。陳星鶯在我國多個制造業發達地區考察發現,很多國內產品質量“不是一般的好”,但品牌認知度不夠,在網絡需求洶涌而來的情況之下,只好“借用”知名品牌變成假冒制售商。“亂象不除,我們的自有品牌永遠也誕生不了,‘生’出來也長不大,同時也不利于電商本身發展。”
陳星鶯建議,建立多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加大政策銜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規范市場秩序,構建電商誠信保障體系。“抓住電商法立法契機,建立工商登記制度,確立電商主體從事經濟活動時的法律地位、實體身份、市場環境等基本規則;建立數據共享制度,促進部門間、區域間電商數據的實時互聯、監管信息的廣泛共享,發展電商可信交易保障公共服務,引導建立良性競爭的電商市場環境;建立監管執法制度,嚴懲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電商和企業,追究網絡服務商引進假冒偽劣電商和產品的責任。
把跨部門的監管與地方區域管轄結合起來,防止扯皮。“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往往在生產力落后地區,當地部門往往打擊力度沒那么大,所以要把產品從生產源頭到走向市場全過程納入監督。同時引導正確的消費理念,營造電商健康成長的交易生態,讓假貨無處遁行,進而培育自己的民族品牌。”
文章標簽: 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