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當下打造農產品品牌?
來源:尚標采編 發布時間:2016-08-02 06:33:00 瀏覽:2804
近年來,隨著消費升級,大家對“吃”的需求已經不僅停留在填飽肚子,而是要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美麗。相應的,叫得響的、接受度高的產品不斷的抬高自己的身價,并且俘獲吃貨們的心。
作為產品提供者,我們該如何搭上這班順風車做好產品的品牌建設,讓自己的產品實現優質優價呢?我們將為您介紹,在打造農產品品牌有哪些核心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各類產品在國營流通體系短暫停留后,進入了小商品批發的黃金時代,隨著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的崛起,就漸漸產生了品牌。
近年,那些過去實力雄厚的大品牌也無法繼續滿足消費者追求個性化的需求,加上電商、微商的發展壓縮了中間環節,大大降低了實體零售業的運營成本,于是很多大品牌開始被一些小而美的小品牌搶占了空間。
在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工業品經歷了這么幾個階段,但是農產品卻好像一直停滯不前,能夠耳熟能詳的農產品品牌一直是屈指可數的,即便現在我們看到了褚橙、柳桃、潘蘋果這些相對成功的品牌,但這更像是褚時健、柳傳志和潘石屹個人的成功,數以億計的農民朋友也很難從中分享的利益蛋糕,這又是為什么呢?
我國農產品品牌“會呼吸的痛”
與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相比,我國的農產品幾乎沒有品牌溢價,價格非常低,農民朋友們能從中獲得的利益也是少之又少。那么究竟為何我國的優質農產品品牌長期稀缺呢?
1. 我國農產品的品種太多。例如自南向北很多地區都在種植大米,卻又很難打造出鮮明的特色,所以優勢不突出,不容易打造品牌。
2. 農民生產的規模太分散。以家庭承包經營作為單元,雖然已經擺脫了原本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但是規模仍然太小,一個家庭無法生產成千上萬噸的農產品,也就意味著無法保證產品的穩定供給和批量化生產。
3. 由上述原因導致的一個最關鍵的原因,也是現在消費者最為看重的,是標準化、規?;葐栴}。因為農民生產規模小,以家庭為主要單位,在產品的標準化、包裝營銷和可追溯方面就難以保障。
李克強總理提出過一個思路——“用工業化思維去看待農業”,也就是說要借鑒工業消費品在打造品牌方面的相關經驗。但是農民在打造品牌時有沒有什么難點呢?
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云教授認為,我國在農產品品牌化方面的短板恰恰是由我國自古以來的“小農經濟”模式決定的,因為大多數農民朋友還難以實現規?;慕洜I,所以產品的標準化就無從談起。
但是,農產品的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的標志,要想實現農業做大做強,就必須打造出更多優秀的農產品品牌;然而對于大多數農民朋友來說,自己勢單力孤,沒有這個能力,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
用“區域公用品牌”補短板
從今年開始,我國一次提出要推進農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為市場提供更多優質優價的農產品,其中的一個關鍵詞就是“補短板”,那么,農產品品牌打造的短板應該如何去補齊?
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胡曉云教授
“我們得出來的研究成果就是,我們的農產品必須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區域公用品牌來背書,政府來推動,協會來形成區域公用品牌的主體,然后引導企業和農戶一起往前走。
由此,農戶才有機會一起坐在區域公用品牌的大船上,只要根據區域公用品牌在品牌化的過程當中相關的一些例如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品質、統一品種等一系列要求,農民就可以跟隨者區域公用品牌來一起成長,一起獲得品牌的溢價。”
區域公用品牌,簡單來說是指特定區域內相關機構、企業、農戶等所共有,在生產地域范圍、品種品質管理、品牌營銷與傳播等方面具有共同訴求,使區域產品與區域形象共同發展的農產品品牌。
區域公用品牌有何特點?
1. 區域公用品牌一般建立在區域內獨特的自然資源、或產業資源的基礎上,并且借助區域內的農產品資源優勢進入公眾的視線。比如盤錦大米、庫爾勒香梨、西湖龍井,這些都是區域公用品牌。
2. 區域公用品牌的權益不屬于某個企業、集團或個人擁有,而為區域內相關機構、企業、個人等共同所有。
3. 區域公用品牌打造的不僅僅是農產品本身,它也是一個地區無形的名片。例如“西湖龍井”,除去龍井茶之外,它所對應的歷史文化也為當地帶來了大量的旅游資源,現在人們去杭州,肯定要逛西湖、品龍井,去看看當年乾隆皇帝親自劃定的那片茶樹。
一個優秀的區域公用品牌,它的溢價不僅體現在讓產品增值,也是為了讓這個地域為更多消費者所知曉,讓更多的農民朋友參與其中,作為大家增收的抓手,既形成合力,也共同受益。
“三品一標”到區域公用品牌
在日本超市里的農產品普遍價格很高,一盒橘子8個,賣680日元,相當于48元人民幣;不到半斤空心菜,賣100日元,相當于7元人民幣;一盒一斤裝的牛肉,相當于100元人民幣。
這么高的價格就是依靠區域公用品牌的力量實現的。日本政府會拿出一部分財政資金,幫助各縣農民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日本的綜合農協會為農民的生產行為提出明確的標準和技術指導,這樣一個地區的同一種產品在品質、包裝、品種上能夠相對統一;而合作社負責收購農戶產品、尋找銷售渠道、運營維護品牌。
不過,日本政府對于農產品的安全標準非常嚴苛,也正是因為每個縣都有了一個或幾個區域公用品牌,從生產到銷售的每個環節,都能確保實現標準化,不然一旦出現問題,就會損害品牌聲譽。
這樣一來,農民、農協、農業企業三者之間各司其職,既確保了農產品的品質安全,又大大提高了價格和收入。
不過,對于現階段的來說,完全發展類似于日本的精品農業還不現實,我國在消費一端還沒有表現出足夠強勁的購買力。但作為借鑒,我們現在打造的“三品一標”農產品,就是通過實現不同等級的標準化,確保農產品安全,把這些優質農產品推向不同市場,進而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統稱“三品一標”。“三品一標”農產品工作推進了十幾年,效果怎么樣呢?
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朱俊峰教授
“經過多年建設,‘三品一標’的權威性已基本建立,品牌公信力已基本形成,品牌認知度全面提升。
無公害農產品已成為安全農產品的代名詞,以及各級政府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抓手。綠色食品作為安全優質精品品牌,當然要推行標準化生產,倡導健康消費,品牌形象深得社會各界的推崇。農產品地理標志作為推動特色農業和區域優勢經濟發展的載體,已經成為各級政府保護產地環境、彰顯區位優勢、營銷特色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無論是日本精品農業發展之路,還是我國從“三品一標”到區域公用品牌的過渡,都可以幫助農民朋友盡快搭上品牌農業的順風車,從中獲得更高的溢價空間。希望您可以通過今天的介紹找到合適的農產品品牌戰略!
文章標簽: 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