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為知識產權糾紛年?訴訟熱需冷思考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發布時間:2011-07-04 06:45:00 瀏覽:3478
2011年可否稱為知識產權糾紛年,我們先不妄下結論。單以通信行業為例,1月份,華為公司以盜用商業秘密、版權侵權、違反合同為由將摩托羅拉告上了法庭;3月底,愛立信在英國、德國和意大利對中興通訊提起專利侵權訴訟;4月份,中興通訊則在中國提出針對愛立信中國公司侵犯中興通訊部分專利權的訴訟和對愛立信公司擁有專利的無效申請;前不久,華為公司又在德國等國家對中興通訊提起訴訟,指控其侵犯華為公司的專利權和商標權,中興通訊也隨即反擊,在中國和歐洲向華為提起侵權訴訟。
此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王老吉”商標爭奪戰和“百度文庫”侵權門,已經把知識產權問題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眼下,在這兩個事件余溫未盡之際,華為又讓中興吃上了官司,一連串的知識產權侵權案引發了各界的深刻反思:這到底是偶然事件,還是隨時可能爆發的危機?
事實上,之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已讓我國諸多企業感受到了切膚之痛,很多企業意識到以自主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發展趨勢,在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企業朝著什么路徑發展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眾多中小企業做大做強自己的知識產權,也是發揮后發優勢的極其重要的條件。
當然,隨著我國大多數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海外市場拓展步伐的加快,它們無不把知識產權作為提升核心競爭力、開拓國際市場空間的一個重要“殺手锏”。因此,中國企業在面臨海內外市場競爭特別是“走出去”的道路上,知識產權糾紛和摩擦已在所難免。
不容忽視,那些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通訊領域企業對技術含量要求精益求精,技術和專利密集型企業,對知識產權依賴性更加不可小視,它們對知識產權工作的投入強度和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華為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華為公司累計提交的中國專利申請達3.1869萬件、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達8892件。中興通訊也對外宣稱,憑借2010年提交的1863件國際專利申請總量,中興通訊排名已躍居全球第二,通信業第一。為此,在發展和競爭過程中,我們的企業除了苦練“內功”加強知識產權自身管理以外,還要時刻牢記,盡量別去踩人家事先布好的“地雷”,否則就會難以脫身。當然,出于競爭的需要,有時也會遭遇競爭對手的“無理取鬧”,這在所難免。如果一旦出現了糾紛,大家可以通過合理的途徑,比如司法途徑、協商談判等方式來予以解決。因此,如何有效應對知識產權糾紛,也是企業進入知識產權競爭時代的必修課。
還是以通信行業為例,如今包括大唐集團、烽火通信等更多的國內企業也在走出國門、參與市場競爭,因此在做好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的同時,企業還應特別注意提高自身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能力。正如華為公司與中興通訊一樣,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知識產權糾紛,這是企業成熟運用法律制度的表現,值得更多的中國企業從中進行分析總結,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和保護之路。
如今,隨著眾多國內企業知識產權法律意識的提高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他們已經開始自覺進行知識產權及市場布局,打造參與市場競爭的“矛”和“盾”。作為后來者,惟有分析借鑒先行者的經驗,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尊重他人智力成果,高舉知識產權保護利劍,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才能少走彎路,不斷加快國際市場的進軍步伐。
文章標簽: 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