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死了嗎?品牌的墓碑假說
來源:尚標采編 發布時間:2016-06-23 08:07:00 瀏覽:2074
互聯網經濟下,企業聞“轉型”而色變,望電商交易紅利而眼紅,一頭扎進互聯網的字眼中轉不出來,一場高傳染度的互聯網恐慌癥在企業間蔓延。
消費者獲取商品競爭數據的途徑更便捷。同時,對低價格的追逐使企業利潤空間大大壓縮。消費者對價格的更看重,使企業對品牌價值視而不見,親手將品牌送入墳墓。品牌墓碑說被打造起來。
互聯網時代,品牌真的死了嗎?
諾基亞死了,摩托羅拉死了,柯達死了,MSN死了,健力寶死了,恒大冰泉開啟性冷淡模式……一大批有時代烙印的品牌在互聯網時代尸橫遍野,似乎為企業的轉型恐慌癥找到了合理解釋。
但是這場時代浩劫的主謀是品牌嗎?諾基亞死于沒跟上技術革新,摩托羅拉同上,柯達沒跟上數碼時代的步伐,MSN更是被微軟的錯誤戰略扼殺于社交網絡的搖籃中……
品牌的死亡只是這些“因”所結的“果”。企業卻將戰略性的的失誤等原因統統賴到品牌身上。未免要為品牌墓碑說打抱不平。
暫時離開這片墓碑籠罩的霧霾,看看另一邊廂。在互聯網時代越戰越勇的民族品牌華為。
華為為什么要打專利戰?消費者心智中,智能手機的頭把交椅首選蘋果、三星。華為退居3,4線明星,甚至還需要與小米進行一輪參數pk。這樣的品牌形象與華為實力存在巨大落差。據一項《華為、三星與蘋果專利數與經濟產出的回歸》的分析顯示,蘋果公司的經濟產出主要受專利數影響。與蘋果類似的國產品牌華為公司,它的銷售收入與專利數之間也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隨著申請專利數的增加,產品年銷售收入也隨之增加。但過于低調的品牌形象,令市場對華為的品牌實力完全不了解,尤其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專利申請數。所以,華為的這場專利戰很明顯就是為了打品牌,鞏固其在智能手機產業中的專利創新形象。
華為的事例恰好證明了,品牌沒有死,而是應該對企業經營進行一場思維上的撥亂反正。
這個時代不是品牌死了,而是品牌更重要了。
話語權被網絡統治的時代,“產能過剩”、制造向創造轉型、“出口轉內銷”等信息不絕于耳,商品在電商經濟里遍地開花,面對琳瑯滿目的貨架人與物的關系被重新打破,從傳統經濟的貨比三家,到電商平臺的貨比萬家,市場更需要的是聚焦產品提升核心競爭優勢,打造強勢品牌,占據消費者心智,企業才有溢價的空間。
以生態學的眼光看互聯網,企業轉型的恐慌或許能進一步被稀釋。何為生態學看互聯網?就是把時間的概念引入進來。好比人類進程中,互聯網是物種進化而來的傳播新形式,而傳統紙媒、戶外、電視廣告是舊物種。
新晉網紅董小姐恰好說明格力用生態學的角度鳥瞰互聯網發展下的企業現狀。從“董小姐與雷君對賭十億”到“董小姐搶占開機主畫面”,格力空調已經把網紅經濟、事件營銷、IP經濟、跨界合作等互聯網傳播手段收編裙下,成功將個人形象捆綁于格力品牌上。雖然,目前還看不到董明珠網紅牌對市場的放大作用,但從品牌策略、新媒體傳播上還是達到品牌價值的功放效果,配合傳統媒體造勢聲勢不小。
互聯網是可以通過生態學解釋的,但品牌卻是生態學解釋不了的,類似于通過生態學你絕對不能有效理解宗教信仰一樣。
諾基亞死了,喬布斯牌蘋果人手一袋,
MSN死了,陌陌宣告“你的內向是因為你聊錯了對象”,
柯達死了,kindle的墨水屏把閱讀上升到全新體驗的高度,
摩托羅拉死了,小米的發燒友在生活的全產業鏈里互相散播病毒,
……
從“真正的可口可樂“到”這不是可樂“,從”想想還是小的好“到寶馬駕駛的愉悅,從”只溶于口,不溶于手“到”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品牌歷經了近半世紀的發展歷程,從傳統經濟到互聯網新時代,品牌的內涵在時代的更迭中變幻出新生命力。品牌沒有死,品牌更重要了。
文章標簽: 品牌